投資、科技、生活


2022 追求絕對主宰地位的特斯拉

Tesla 年度代表字 “Dominance”!

2021 年是 Tesla 突破性的一年,CEO Elon Musk 之前表明除非有特別需要,否則不會參加季報法說,2022 年第一次的法說會,他除了交出令人驚艷的財報成績單外,釋出的訊息是了解公司發展方向難得的機會。

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Adam Jonas,2 月 3 日 發布的研究報告,認為 Tesla 在 5 年內美國市占率超越 GM、2027 年營收超過 GM 加上 Ford,預期北美市占率達 18%,但這個目標其實低於 Tesla 的目標。

從產業發展分析來觀察,筆者認為特斯拉 2022 年專注快速提升產量,強化大量交付能力的領導地位、滿足爆發性成長需求的策略,是絕對正確的方向,一個字總結 Elon Musk 在整個法說會釋出,能代表 Tesla 的 2022 年度代表字是 “Dominance!”








    特斯拉突破關鍵的2021年

    2021 年特斯拉寫下多項歷史紀錄,在其發展史上注定是關鍵性的一年

    • 全年淨利潤達 55 億美元、YoY 暴增 760%,三倍於 GM 的 17.41 億
    • 全年交付 93.6 萬輛、同比成長 87%
    • Model Y、3 成為美國豪華車銷售前兩名
    • Model Y 為中國高端 SUV 銷量第一,包含燃油車在內
    Source: wsj.com

    Chartr 一張季營收趨勢圖的標題,簡短為 Tesla 在 2021 年達成的里程碑寫下了註腳

    Tesla Doesn't Burn Any Fuel, Or Cash, Anymore
    特斯拉不燒燃料、也不再燒錢了!

    2021 年是 Tesla 重大轉折的一年,已經連續 11 季賺錢,對投資人而言,整個市場開始進入百花齊放、競爭者車海戰術來襲,也需要從新的觀點來理解 2022 年 Tesla 的發展。

    Source: Chartr.com


    追求 20% 以上的市占率目標

    2021 年 EV 的激烈競爭正式開跑,雖然 Tesla 技術領先競爭對手 3~5 年,面對電動車成長拐點已到、未來 10 年拋物線高速成長、競爭對手車海戰術入局的變局,Elon Musk 作為 CEO,在 2022 年選擇加速擴大產能,拉大競爭差距。

    《 EV 成長拐點已到 》

    Bloomberg 2022 年 2 月 1 日文章 “EV Sales Reach 'Inflection Point' 「EV 市場成長拐點已到」,下圖節錄自 IEA 國際能源總署 2022 年 1 月 30 日的報告,2021 年儘管受限於供應鏈問題:

    • 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,YoY 成長率達到 115%、佔所有汽車銷售量的 8.57%
    • 歐洲電動車銷量占比達 20%
    • 中國電動車銷量占比達 15%

    而 Tesla 在 2021 年的銷量年增率高達 87%、卻低於整體市場的成長,Tesla 有必要加速產量的提升,否則市佔率必然下滑!

    2010~2021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、市占率

    Source: IEA


    《 未來 10 年進入拋物線式高速成長 》

    2021 年 10 月 Fortune 報導,歐洲電動車的銷售在 7 月首次超越了柴油車,BEV 純電車的成長正處於爆發增長的起點!

    2021 年 BEV 仍僅佔汽車市場 8.6%、6.6 百萬輛,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 的預測,輕型乘用電動車 PLDV BEV  (PLDV: Passenger Light Duty Vehicle) 到 2025 年的 4 年期間,市場將達 45.1 百萬輛、成長近 7 倍

    Ford 福特汽車在 1 月 4 日宣布,將 F-150 Lightning 的產能提升 2 倍至每年 15 萬輛,Mustang Mach-E 的產能增加 3 倍,至每年 20 萬輛,合計一年產能達 35 萬輛。

    儘管 2021Q4 僅交付了 26 輛電動車,但路透社 2 月 9 日報導GM 通用汽車 2022 年計畫將電動皮卡、SUV 產能擴大 6 倍,計畫在 2022、2023 在北美地區共交付 40 萬輛。

    為保持市占率與高速成長,Tesla 有必要持續大幅增加產能,滿足市場需求、維護市場領頭羊的角色, 2022 全力推動德州、柏林工廠的進入大量生產,加州、上海工廠的產能提升,在每個公司都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是合理且勢在必然的策略選擇。

    • Tesla 在 2021 年共交付了 936,172 輛、YoY +87%,BEV 全球市占率達  21.3%
    • Gartner 預測 2022 年 BEV 市場為 6.4 百萬輛、YoY 成長率達 45%
    • 為提升 2022 年市占率,Tesla 產量必須成長超過 50%
    • Musk 法說會表示: "2022 over 2021 ... comfortably above 50%",認為能輕易達到 50% 的成長

    2020~2030 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預測

    Source: IEA 國際能源總署




    《 競爭者車海戰術 》

    截至目前為止,EV 的發展跟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極為類似,Tesla 如同 Apple 的 iPhone 顛覆了汽車市場,Tesla 在 2020、2021 取得相繼的高成長與成功後,眾車廠正式進入了類似 Android 手機採取的機海戰術來對抗 Tesla。

    下圖是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 2022 年 1 月發布的報告,2019 到 2022 年累計將有高達 523 種 BEV 純電動車款發布

    2019~2022 新款、純電動車款發布數高達 523

    Source: McKinsey

    根據 iPhone 的歷史經驗,在產品高速成長初期,面對競爭對手的機海戰術,不是擴大產品種類,而是提升產品實力、快速增量,成功提升消費者「心佔率」,奠下不敗基礎。

    預期 2022 年競爭對手仍受制於供應鏈問題、喊出的產能可能無法放大的困境,例如 Ford 福特汽車 2 月 3 日盤後發布財報,但 2 月 4 日宣布 8 條產線因晶片短缺問題將停工,其中包含 Kansas City 的 F-150 產線。

    因此,Tesla 採取專注於導入 4680 電池、提升現有車型競爭力、衝刺產能的策略是極為合理的戰略選擇。



    《 CyberTruck 延後推出的影響 》

    市場有看法認為 CyberTruck 延遲至 2023 年推出將影響 Tesla,競爭者有 Ford F-150 Lightning、Rivian R1T、GM 的 Hummer 及 Silverado 等,但仔細思考以下幾點,就知道其實競爭對手在 2022 年仍不足懼,預期 CyberTruck 的延遲推出,對 Tesla 的發展不至於有影響

    • Pick-up truck 市場幾乎只在北美,而美國電動車發展雖然快速,但占比僅有 3%,大幅落後歐洲的 15%、中國大陸的 12%
    • Ford 的 F-150 Lightning、Rivian R1T 與 CyberTruck 造型迥異,實屬不同客戶群體
    • Ford 仍深陷供應鏈泥淖,預期 2022 年交付的時間、數量都將不如預期
    • Ford 2 月 3 日盤後發布財報,但 2 月 4 日就宣布, 8 條產線因晶片短缺將停工,其中包含 Kansas City 的 F-150 產線
    • Rivian 2021 全年僅生產了 1,015 輛,2022 年全年產能不到 15 萬輛,目前每週僅能生產約 200 輛,1 月份負責產能提升的 COO 離職、電池大量供應商仍未能確定
    • GM 的 Hummer EV 價格超過 10 萬美元,超過 CyberTruck 一倍
    • GM 的 Silverado 預期要到 2023 年春天才能開始交付,2022 年並不構成影響

    事實上,法說會上 Musk 表示如果 2022 年推出新車款,將導致全年生產數下滑!

    左上:F-150 Lightning、右上:R1T、右下:Hummer、左下:Cybertruck,Source: motor1.com




    關鍵的 4680 電池技術

    2021 年支持 Tesla 銷量能大幅成長的關鍵,是其卓越的工程能力、克服了晶片短缺的挑戰,然而 Musk 法說會時表示,儘管 2022 年供應鏈問題可能持續但將緩和,限制其 2023 年成長的瓶頸可能是電池


    《 電池成本需要再降低 50% 》

    金融時報估計 2020 年 BEV 純電車成本較 ICE 燃油車高出 45%,而電動車的電池占其成本高達 40%,並預測到 2030 年 BEV 跟 ICE 的成本差異僅剩 9%,但電池的成本還需要大幅下滑 46%!

    ICE vs BEV 成本結構 - 2020 vs 2030


    1936 年提出的 Wright's Law 萊特定律為「生產規模增加一倍、成本以固定比例下降」,Bloomberg 資料顯示,過去十年鋰離子電池組 (Lithiu-ion battery pack) 的成本已經降低了近 90%,但電池成本仍需要下降 50%,才能接近 ICE 燃油車的成本水平,因此鋰電池技術還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究與資金投入,更重要的是大量自動化生產的技術。



    《 4680 電池是 Tesla 競爭力再上層樓的關鍵 》

    對 Tesla 2023 年的成長而言,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 2022 年成功將 4680 電池導入量產,4680 電池是 Tesla 到 2025 年之前,大幅降低電池成本、提升續航、輸出效能,甚至是 2023 年推出 Cybertruck、Tesla Semi 的重要關鍵。

    法說會中,公司證實了網傳 4680 電池生產設備在德州超級工廠已安裝完成,並已開始製造採用 4680 結構化電池組的 Model Y。

    Panasonic 4680 vs 2170 電池尺寸對比

    Source: Panasonic

    取代 2170 的 4680 電池,不是單純的放大電池本體尺寸這麼簡單,在電池本體部分特點包含

    • 無極耳結構設計 (tabless) :降低內阻、提高生產效率
    • 矽碳負極材料:10 倍於石墨的電荷容量、更低的成本、特殊塗層技術克服發熱膨脹問題
    • 高鎳無鈷正極:降低鈷的依賴、減少成本與降低供應風險
    • 乾式電極、捲繞工藝:提升能量密度、降低發熱、提高生產效率

    4680 電池能實現其競爭力上:

    • 5 倍電池容量提升
    • 16% 續航增加
    • 6 倍輸出功率
    • 960 個 4680 電池 vs 4,416 個 2170 電池,減少 370 個零件、更低的成本
    • 更大、堅固的電池本體,結合結構化車體提升車體剛性
    • 14% 續航提升、重量減輕 10%
    Source: Munrolive.com

    在電池組設計上,和底盤結構設計整合優化,採用蜂窩、無模組技術,以採用 2170 電池、74 kWh 的 Model Y 為例,同樣空間將可容納將近 130kWh、暴增 75%。

    此外,更大的電池本體尺寸、新的蜂窩設計,直接增加了車體結構強度,Tesla 更預期電池成本可望降低一半,等同於將 McKinsey 對 2030 年電池成本的預測,提前了 7~8 年實現!

    安裝 4680 結構化電池組的 Model Y 剖面照片

    Source: Tesla



    《 只有 Tesla 能從 BEV 賺錢? 》

   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公司 2020 年發布的 “Improving battery-electric-vehicle profitability through reduced structure cost” 報告中指出,汽車 OEM 公司認為很難從純電動車上獲利,約有一半的廠商認為每台車獲利低於 $2000 美金,以電車平均售價 5 萬美金計算,毛利率只有 4%,遠低於生產燃油車的平均 7%!

    過去 Elon Musk 一再強調製造能力是 Tesla 的競爭優勢之一,2021 第四季 Tesla 電動車的毛利高達 30%,每賣出一輛車的獲利高達 1 萬美金以上。

    電池目前佔電動車高達 40% 的成本,2022 年專注於 4680 電池的導入與大量生產,將能替 Tesla 擴大未來幾年的領先優勢。

    大多數汽車製造商認為很難從電動車上獲利


    此次法說會上,Musk 表示 2021Q4 德州、德國超級工廠已經開始生產,但重要的是何時能進入大量生產、客戶交付,配置結構化 4680 電池車體的 Model Y,本季會在德州工廠開始生產,預期很快會得到認證、開始交付客戶!

    根據德國當地人士最新消息顯示,德國超級工廠目前進入最後審批階段,但以德國人的龜毛、呃嚴謹來形容好了,預期還需要數週的時間才能通過核准,之後還需要驗證產出的 Model Y 順利通過認證,才能正式進入大量生產。


    僅管 2021Q4 iPhone 的市占率只有 22%,卻獲取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75% 的獲利,如果 Tesla 策略與執行得宜,電動車的賽局似乎也將有類似的情況。

    即使 Tesla 的市佔率維持在 20% 左右,但強大的技術與製造能力,讓 Tesla 的毛利率持續提升,即使沒有無人駕駛的貢獻,2025 年前將是極少數能夠從電動車銷售中大幅獲利的公司!






    無人駕駛出行服務

    Musk 在法說會上表示,透過雲端軟體更新的 Robotaxi 自動駕駛出行服務,將成為歷史上增值最高的資產,將能提高Tesla汽車的使用率,對行車安全有深遠的影響,並加速朝向永續能源轉型。

    這也是首次 Tesla 正式針對 Robotaxi 的明確表態,Musk 說「他個人認為」FSD 今年能達成安全程度超越人類駕駛,並有充分信心可以達成,未來更將成為Tesla最重要的獲利來源。

    根據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的分析,今日私家車的出行費用為 1.5x 的話,Taxi 高達 6.3x、出行服務 (ride-hailing) 的 Uber、Lyft 大約為 5.8x,大眾運輸則只需 0.9x。

    到 2030 年時,Robotaxi 有機會達到 2.5x、遠低於 Taxi 、出行服務的費用,如果加上共乘的話,Robotaxi 則能達到 1x 的成本、低於私家車。


   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 2021 年的調查顯示,大多數業者認為 L4 無人駕駛將在 2024~2025 正式在高速公路實現、2026 在市區道路實現。


    然而願景很美好,現實很骨感,實現無人駕駛的技術很困難,無論認不認同,或看不看好 Tesla 的全視覺自動駕駛方案,現實上最大的障礙是法規監管。

    McKinsey 的調查顯示,政府監管是實現無人駕駛最大的障礙,從北美的 52%、到歐洲的高達 70%,既有車廠認為佔 61%、新創認為佔 58%,認為科技是障礙的占比還不到 30%。


    因此計算 Tesla 估值時,這部分信仰不足的投資人,建議可以暫時忽略,接受華爾街分析師 2022 年的目標價 $1300~$1400。

    如果認為 Tesla 發展道路正確、認同其技術能力的,則可以參考 ARK 的估值,只是最快實現不可能在 2022 年,需要信仰加持、長抱!

    去年 9 月完成第一篇自動駕駛介紹文章,礙於時間還在整理下篇文章需要的資訊,有興趣的讀者敬請期待。




    Optimus 機器人

    Tesla 發布令人驚艷的 2021Q4 財報,隔日股價大跌 11%,近半個月以來,股價一直橫盤震盪終於回到財報前水準,最主要大概以下幾個原因:

    • 市場過度解讀 Musk 對供應鏈繼續影響 2022 年的看法
    • 2022 將沒有新車款上市,推遲 CyberTruck 到 2023 年,甚至沒有 $25k 價格車款的開發,將影響 Tesla 的發展
    • Musk 認為 2022 年最重要的是 Optimus 機器人的開發,認為長期可能比電動車事業更重要

    事實上,2022 年供應鏈問題必然較 2021 年緩解,$25k 價格車款其實不會增加 Tesla 的獲利,甚至反而佔了高價車款的產能、傷害產品毛利,產能擴張計畫既定下,也增加不了市佔率。

    前面分析過 4680 電池的導入,終能將電池成本再降低 50%,讓Tesla 的整車成本再降 20%,CyberTruck 延遲到 2023 年也分析過無明顯影響。

    Optimus 成為市場質疑的重點,其實網路上法說會的逐字稿,都漏掉了 Elon Musk 提到今年缺工的影響不下於供應鏈問題,並認為未來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隱憂,畢竟發達國家包含美國的生育率逐年下滑,而國家的 GDP 與 該國勞動力人口數成正相關,因此其投入 Optimus 的開發是工程師情懷,著眼於解決未來可預見的社會問題。

    未來 5 年世界各主要國家、地區勞動力成長趨勢

    Source: JP Morgan 2021

   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,即使自主避障遠較公開道路的無人駕駛難度低許多,要在 2022 年實現人形機器人 Optimus,的確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更遑論其實現後的成本,但 Musk 是公認有執行力的天才,發言炒幣也不炒作自家股票,投資人可以選擇當 Tesla 的股東、支持這樣的理想,也可以選擇不支持。



    結  語

    BEV 電動車的成長拐點已到,2022 年 Tesla 的代表字就是 “Dominance”,專注於提升現有車款產能、導入 4680 電池提升競爭力,是擴大領先地位、實現絕對主宰地位的必要抉擇。

    Musk 法說會上表示,2022 年若推出新車款,將導致全年生產數量下滑,Tesla 目前已經供不應求,面對接下來 EV 的爆發性成長,勢必需要快速提高產能、滿足市場需求,而 Cybertruck 的競爭對手不是產能無法提升,就是大概率仍受供應鏈問題困擾,推遲到 2023 年的影響微乎其微。

    除推動德州、德國工廠進入大量生產,既有工廠優化提升產能外,法說會也釋出年底宣布新廠建設位置,預期 2022 年能輕易的超過 50% 的成長、接下來公司的成長可期。

    長期來看,FSD 可能成為 Tesla 最重要的獲利來源,但對所有開發自動駕駛公司而言,法規監管是最大、不可掌握的變數,然而華爾街 2022 年 $1300~$1400 的目標價,純粹著眼於電動車市場的銷售成長,並未將自動駕駛的經濟效應納入考量。

    Musk 認為 2022 年最重要開發的產品是 Optimus 人形機器人,認為 Optimus 將比電動車事業具備更大的潛力,因爲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勞動力,無法想像缺工的經濟、社會能如何發展,Optimus 存在的目的在解決這個問題! 






    美股探路客推薦 風傳媒 x 華爾街日報 VVIP 優惠的中、英、日文版優惠方案,平均每天不到台幣 $11,歡迎使用推薦碼 RAIKKWSJ 訂閱,獨家享有巴菲特指定教科書贈書活動




    0 comments